金新阳
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风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结构设计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荷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风工程的研究工作,是本单位风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创建者和带头人,主编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设部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研究课题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自然基金重大计划课题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合著出版专著2本。 刘枫
研究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建筑结构》《空间结构》《铁道标准设计》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科研、工程设计和咨询工作。负责或参与完成了一批重大钢结构或索结构的工程设计或咨询项目,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疆大剧院、吴忠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珠海博物馆、宁夏奇台大型冷却塔、航海博物馆等。
负责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参编《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索结构技术规程》等10余项行业标准、协会标准,编著《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建筑索结构节点设计技术指南》等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华夏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多项。 冯大斌
副总裁、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国家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先后承担了建设部课题;“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计划课题。创新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成套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无支架施工技术、大吨位结构或构件多点同步移动控制技术、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多部。
主持完成了《混凝土结构升板技术规范》、《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等国家标准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写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和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第三项“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技术”。
负责完成了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北指廊、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等多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复杂预应力技术工作,并将国内首创开发的“套管后穿式单根钢绞线拉索体系”成功用于浙江黄龙体育场拉索。指导完成了深圳宝安体育场轮辐式索结构无支架同步提升施工、武汉国博洲际酒店空中会所钢结构整体提升施工等创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薛彦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建研科技工程咨询设计院副院长;《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主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建筑隔震建筑设计规程》编制组成员;主持和参与八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获得2013年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等,发表论文60余篇。
在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改造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全国政协礼堂、北京火车站、北京饭店西楼、北京大学仿古建筑群、301医院病房楼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在消能减震和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主持研发金属消能减震器,获多项发明专利,产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轨道交通指挥大厦、海南椰风酒店、301医院等工程中大量应用,负责完成成都凯德风尚小区高层住宅隔震设计、三河高层住宅隔震设计咨询、山西忻州市中小学校舍隔震加固设计咨询工作。
韩素芳
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心指导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混凝土基本理论和基本性能的研究、编制了我国第一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所依据的混凝土基础数据(沿用至今);参加《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预制构件检验评定标准》等标准的编制工作;进行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分级的研究、其结果使混凝土的分级由“标号”顺利地过渡到“强度等级”、完成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工作;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试点;主编《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预拌混凝土》、《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规程》等标准。
1992年至今从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从事C60级~C100级高性能泵送混凝土各种性能的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均通过了部级鉴定、并都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高强泵送混凝土应用于沈阳市富林大厦工程、结构设计要求强度等级为C90级、实际达到C100级、得到各方好评。出版专著6本、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政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王翠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12月入选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构首席专家。兼任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建筑结构分会理事长等。兼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试验、高层建筑混合、组合结构研究及超高层项目顾问咨询工作。主编或参编全文强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和《组合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组合结构设计规程》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著专著4部。 程绍革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建筑抗震试验、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程抗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
主编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负责完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礼堂、建设部大楼等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程。负责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主持完成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大楼、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工程、武汉中心等复杂超高层建筑的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研究。主持十一五和十三五多项研究及课题。著有并译著多部抗震相关著作并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三等奖1项。 陈凯
博士、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力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03年7月于北京大学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流体力学专业。现任建研科技工程咨询设计院副院长、建筑抗风研究所所长;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结构设计基础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委员、测控专委会委员、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抗风雪灾害研究部主任。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研开发课题3项;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委课题多项;完成建筑结构风工程试验咨询项目百余项。在建筑结构风工程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是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荷载部分以及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和《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荣获“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 丁威
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心顾问总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技术、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及标准化。近期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及标准规范项目:主编《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1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1006、《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2002、《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2010、《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应用技术规范》GB/T 50733-2010等国家、行业标准13部。先后负责国家“九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项目课题;负责过多项大型工程混凝土技术工作;长期负责ISO/TC71/SC1、SC2(国际标准化组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委员会/混凝土试验方法、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归口工作。
发表《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南》等学术著作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
肖从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建筑设计院院长、城乡规划院院长(兼)、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桥梁与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国家代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Rise Building》、《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编委。
正在主持或已完成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课题10余项;负责了大量超高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咨询、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包括上海中心大厦(高632m)、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660m)等20余项标志性建筑工程;主持编修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等国家及行业规范。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全球最佳高层建筑设计奖2项,FIB混凝土结构优秀奖1项。获国家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SCI收录6篇、EI收录30篇,出版专著1部。 赵西安
研究员、中国建筑金属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幕墙工程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高层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建筑抗震、建筑幕墙和钢结构方面的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工程标准规范编制工作。
在建筑结构方面,主编和参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参加大量大型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和技术咨询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奖5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在幕墙方面、主持和主编《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等。作为甲方工程顾问监管了10余座大型建筑的幕墙工程、并承担多项幕墙工程的咨询工作。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30余篇。
黄世敏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结构抗震、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青联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等。
负责完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检测、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工程的设计;主持或参加了我国数十栋超限高层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计委、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科委等多项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主持修编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1项,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六十余篇,专著四本。
王亚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工程抗震专家;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院顾问副总工;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工程抗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抗震和灾害学科与实践工作;主持国家计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几项重大科研项目;参与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修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编写论著5本、论文约70篇。
黄小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兼任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编委等。
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建筑幕墙结构、玻璃结构研究及工程技术咨询、标准规范研究编制等工作。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课题3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1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EI检索12篇、SCI检索5篇。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1项。
白生翔
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结构工程专家。曾担任本院建筑结构研究所规范室主任、所长助理、所顾问总工程师,并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建筑金属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资深会员等职。
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喷射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应用、建筑结构可靠性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撰写各种论文近百篇。参与主持或参加编制、修订了十余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协会标准,参与建设部主管的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审查和建筑结构行业标准归口管理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二等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海威姆预应力技术发展基金第一届(2002)预应力论文一等奖、建国70周年纪念章。 黄吉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或参加完成近20项院、部级课题。
长期从事结构分析理论及软件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PKPM结构分析设计软件SATWE的核心研发人之一、主持研发了复杂空间结构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PMSAP以及三维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软件PUSH、建立了PKPM结构软件数据中心PDB。
主持研发推出了PKPM V3及 V4系列结构设计软件、参与主创的项目“新规范版建筑结构设计软件SATWE、TAT、PMSAP”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规范版结构设计软件研究与开发”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研发的PMSAP作为主要设计软件在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鸟巢)看台、深圳平安中心、武汉绿地大厦等标志性空间结构和6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成功应用。